33條!安徽省政府印發重要意見
創始人時間:2025-05-07 14:44:54點擊:0次
近日,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發布《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新興產業“雙招雙引”和產業培育提質增效(2.0版)的意見》,出臺七個方面共33條政策措施。全文如下,一起來看。

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新興產業“雙招雙引”和產業培育提質增效(2.0版)的意見
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,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,立足新形勢、新環境、新要求,堅持前沿思考、前沿觀察、前沿行動,堅持前瞻引領、系統謀劃,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合力,統籌做優增量盤活存量,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培育“喬木”參天、“灌木”茁壯、“苗木”蔥郁的創新生態,營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,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,現提出以下意見。1.提升新興產業集群能級。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,推動資源集聚、主體集中、成果集成,深化產業內、產品內專業分工。以產業鏈為主導,以企業為主體,建立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。開展省級新質生產力產業基地示范創建,打造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陣地。力爭到2030年,打造省級示范基地90個以上、國家級產業集群10個以上。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梯度培育工程,培育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30個以上。加快引育總部型龍頭企業,開展小微企業育苗行動,培育一批產業集群“配套專家”企業,構建“龍頭+配套”企業生態圈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,各市人民政府;以下配合單位均含各市,不再列出)2.壯大縣域特色產業規模。各縣(市、區)以開發區為主要載體,發揮比較優勢,選準1—2個主導產業,打造一批規模體量大、延伸配套好、支撐帶動強的特色產業集群,力爭到2030年實現百億規模集群縣域全覆蓋。以做大規模、做長鏈條、做優質量、做強品牌為目標,“一群一策”實施產業診斷,聚焦集群內企業共性需求,加力布局技術研發、檢驗檢測、中試熟化等公共服務平臺,力爭到2027年每個縣域產業集群建設不少于1個高水平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。引導集群內龍頭企業開展集群品牌建設試點,建設公共營銷渠道,加快由CMT(來料加工)、OEM(原始設備制造商)向ODM(原始設計制造商)、JDM(聯合設計制造商)、OBM(原始品牌制造商)模式轉變。推動鏈主企業面向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開展跨區域、上下游產需對接活動,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,構建產業集群生態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農業農村廳、省文化和旅游廳)3.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先導區。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壯大工程,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和專業化協同推進機制,在“7+N”領域實行細分賽道“一業一策”,完善“源頭創新—技術轉化—產品開發—場景應用—產業化—產業集群”聯動迭代機制,系統構建技術產品化、產品產業化、產業規模化的全鏈條發展生態。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,力爭到2030年,建設30個左右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,創建不少于5個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)4.建設創新集聚活躍區。發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、國家實驗室等創新策源作用,鏈接全球創新資源,集聚國內外頭部科創服務機構,完善資本、技術、人才、數據等全要素創新服務體系,培育具有國際戰略視野和全球服務能力的科技集成服務商。支持各市持續完善科研教育、現代商務、文化休閑等配套設施,著力打造適宜創新的城市空間、凝聚創新的承載平臺、包容活躍的創新氛圍、緊密互動的創新網絡,為生產關系重構和創新主體活力充分釋放創造制度和載體支撐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商務廳、省文化和旅游廳等)5.打造“兩業”融合示范標桿。圍繞新興產業發展需求,專項引育專業服務機構。加快培育市場化新型研發組織、研發中介和研發外包服務,構建“設、研、產、銷”綜合設計服務生態體系。推動跨境或區域性檢驗檢測互認合作和技術交流,引育會計、審計、決策、市場、法律、金融等專業咨詢服務骨干企業,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創新區。鼓勵基礎電信運營企業、互聯網平臺企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等聯合組建專業化平臺,打造標桿應用示范,助力服務業數字化轉型。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,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、總集成總承包、共享制造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,培育服務型制造標桿企業,打造制造服務一體化應用場景,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集聚區。實施供應鏈創新應用工程,積極發展冷鏈物流、外向型供應鏈、應急物流和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商務廳、省市場監管局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等)6.打造數字經濟集聚區。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和協調機制,加強開源體系建設,釋放數據新型生產要素潛能。加快建設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、國家數據標注基地,開展數商培育行動,引育服務型數商、重點領域數商和行業龍頭數商,建設一批行業可信數據空間。推動數字技術、數據、場景、平臺、解決方案等互融共生,打造區域支柱型和特色型數字產業集群。完善數據分級分類安全保護機制,筑牢數據安全發展屏障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數據資源局)7.適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。依托人工智能、數據開源、平臺開放、成果共享等方式建設新型基礎設施。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改革,升級完善省級算力統籌調度平臺,打造低成本、高品質、易使用的算力服務供給體系。支持高水平通用大模型開放調用和本地化部署,加快布局行業垂直大模型。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,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構建城市級物聯網,打造城市數字孿生體。(牽頭單位:省數據資源局;配合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通信管理局)8.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。堅持產線數字化和產品數字化并重,支持企業建設智能產線、數字化車間,爭創“燈塔工廠”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數字化集成應用創新,實施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,打造行業應用場景。實施“上云用數賦智”行動,匯集一批高質效數字化轉型服務商,提供中小企業“用得上、用得起、用得好”的數字化解決方案。豐富數字消費產品服務供給,引育數字消費品牌企業,打造“實數融合”消費新場景。(牽頭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;配合單位:省商務廳)9.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。以融入全球供應鏈、鏈接全球場景、提升產業鏈國際競爭力為目標,推動新興產業對標提升,實施“徽動全球”出海行動,加強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經貿合作,大力開拓RCEP等新興市場,擴大優勢產品出口,拓展中間品貿易和新型易貨貿易。開展“跨境電商走進產業帶”專項對接,探索運用大語言模型賦能跨境電商中小微企業,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自建、合建、租賃等方式拓展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等重要市場海外倉布局。推動優勢產業“抱團出海”,支持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合作帶動產品、技術、服務、品牌、標準“走出去”。(牽頭單位:省商務廳;配合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)10.打造國際化高端平臺。用好世界制造業大會、海客圓桌會、RCEP產業發展懇談會等平臺,深化同跨國公司、國際商協會、雙邊基金等機構合作,發揮安徽自貿區、“一帶一路”產能合作示范區等載體作用,拓寬全球招商渠道。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,開拓利用外資新模式新渠道。加快組建國際化協會,服務外貿出口企業提升研發創新、標準體系建設、國際市場銷售、知識產權保護、全球化經營能力。引進國際知名品牌會展項目,培育發展新型品牌會展,加大品牌會展國際宣傳、國際輸出力度。(牽頭單位:省商務廳;配合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外辦)11.推動綠色低碳轉型。大力引進和培育具備綠色工藝、綠色技術、綠色管理能力的項目,帶動產業鏈、供應鏈綠色協同提升。探索實行智慧生態管理、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、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(EOD)等模式創新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生態環境廳)12.加快發展綠色產業。支持企業、園區加強與國內外綠色低碳領域龍頭企業、社會組織交流合作,積極引進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和工藝、產品和服務。拓展綠色低碳典型應用場景,構建重點產品碳足跡體系,培育專業化綠色低碳服務機構,打造一批綠色工廠和零碳園區。開展重點領域能效診斷,推廣節能咨詢、診斷、設計、改造等“一站式”綜合服務模式。加強公共機構節能降碳管理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生態環境廳)13.加強前瞻謀劃。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,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,著眼未來5—10年乃至更長時間,預判前沿技術需求,評估應用前景和市場潛力,明確產業發展重點方向,力爭在若干關鍵領域、細分領域搶占發展先機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)14.堅持協同發展。優化產業布局,引導各地因地制宜、錯位競爭,選準細分賽道,防止同質化競爭、低水平重復建設,推動區域之間、集群之間資源整合共享。落實重大生產力布局要求,有序規范引導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。支持皖北地區集中力量打好重點產業集群建設攻堅戰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15.突出招才引智。加強與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銜接,優化實施省人才政策,引進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領軍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、高水平創新團隊、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。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便利化試點,搭建海外人才交流合作平臺,探索建設宜居宜業的國際人才社區。聚焦重點產業鏈“卡脖子”環節和企業重大技術需求,引育創新團隊,落地一批高科技含量、高成長潛力的科創項目,打造科技型企業集群。發揮高能級創新平臺引育、孵化、衍生功能,構建龍頭企業牽頭、高校院所支撐、各類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,開展成果轉化、技術開發、人才培養、產業化落地等合作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)16.開展并購招商。圍繞重點產業鏈,梳理潛在并購標的企業清單,支持優質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加大資源整合力度,鼓勵上市公司收購有助于強鏈補鏈、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優質資產。支持企業通過實物投資、股權置換、聯合投資、特許經營、營銷合作等方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,提升跨國經營能力。搭建“一站式”并購資源聚合平臺,集聚整合銀行、證券、基金、資產評估機構等資源,為并購主體提供需求挖掘、撮合交易、資產轉讓等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。(牽頭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;配合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財政廳、省國資委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、安徽證監局、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17.深化鏈式招商。加強重點產業發展研究,動態繪制產業鏈圖譜,針對鏈條薄弱環節,摸排梳理目標企業清單,開展靶向招商。依托“鏈主”企業,引進配套企業、上下游企業和生態合作伙伴,培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集群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18.創新資本招商。堅持運用投行思維開展資本招商,依托市場化產業孵化機構“以投帶引”、“招投聯動”、“投孵結合”。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試點,通過股權投資合作促進產業招商項目落地。支持政府引導基金、AIC基金、CVC基金、鏈主企業、產業園區運營主體等合作聯動,開展優質產業合伙人遴選,營造良好投資生態。強化基金招引功能,推動各類產業引導基金與市縣兩級聯動,暢通合作渠道,主動參與服務項目和人才招引。(牽頭單位:省財政廳;配合單位:省國資委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、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19.強化場景招商。打造實時在線“應用場景發布廳”,征集發布場景機會清單、場景能力清單、標桿案例清單,常態化組織路演對接活動,謀劃落地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創新示范項目。建立應用場景創新“沙盒”監管機制,加大自動駕駛、智能工廠、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數據等超級應用場景開放力度,以重大示范項目為牽引,吸引創新型企業來皖集聚。引導行業主管部門、省屬企業開放應用場景,建成各具特色的場景創新示范區。(牽頭單位:省科技廳;配合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20.開展專業招商。支持各市深化與專業中介機構、龍頭企業合作,引導其推介合作伙伴、供應鏈企業來皖投資,加快招引一批涉外專業服務機構。充分利用各類商協會開展委托招商、代理招商,設立招商顧問,拓展招引渠道。支持各市設立市場化招商平臺公司,組建專業化招商隊伍,實施績效激勵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21.打造招商品牌。創新招商宣傳方式,打造微博、微信、短視頻等新媒體傳播矩陣,鼓勵各地加強形象設計、發掘特色亮點,搭建全產業、可視化招商信息空間。探索“直播+”、“短劇+”等方式,開展“云推介、云考察”等互動交流,推動大數據精準推送,打造更具特色的安徽招商品牌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22.扶優培強企業。推動現有企業增資擴產,加快打造專精特新企業、單項冠軍企業。支持符合政策導向、市場前景好、投資效益佳的企業通過設備改造、設備增設、產線延伸等技術改造方式,擴大優質產能,增加產品品種,改善產品性能,提高產品附加值。(牽頭單位:省工業和信息化廳;配合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)23.強化省級政策指導。健全完善省市協同工作機制,加強重大招商項目統籌布局,省市兩級共同做好政策協同和協調服務。建立重點招商項目庫、人才團隊庫,明確重點招引目標并定期發布。探索完善重大招商項目流轉和收益分享機制,開展跨區域對接,避免“內卷式”招商和項目流失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24.加強重大項目評估。健全重大項目招引評估機制,完善盡職調查、項目論證、合法性審查、集體決策等機制,科學研判產業導向、政策取向、土地指標、環境保護、綜合效益、承載能力等核心問題,合理設計合同關鍵性條款,避免過度承諾、違規承諾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25.升級優化產業政策。加強招商引資政策合規管理,鼓勵各地圍繞扶持主導產業做大做強,制定專項支持舉措,提高政策精準度和普惠性。集成各地關于科技創新、產業培育、企業扶持、人才引進、綠色發展等政策,打造惠企助企政策“工具箱”,動態更新、定期發布,優化政策兌現流程,提高政策知曉率、覆蓋面,推動各類政策資金免申即享、直達快享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;配合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26.防范卡鏈斷鏈風險。開展重點產業鏈評估,全面識別產業鏈堵點、卡點與薄弱點,建立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,引導企業加快布局多元化近地化的供應鏈網絡,提升抗風險能力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)27.推動招商引才協同。壓實“管行業管人才”職責,建立協同跟進、調度、評價機制,在項目招引中注重發現引進領軍人才、青年人才,實現項目引進和人才引育同步推進、同步落地,形成“產業帶動人才,人才支撐產業”的發展格局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28.強化創新引領。有效發揮各類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,加強關鍵共性技術、前沿引領技術、現代工程技術、顛覆性技術創新,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,促進科技成果“沿途下蛋”。探索實施科技項目立項時一體部署研發和轉化任務,驗收時考核應用實績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,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。推動建設“四鏈融合”平臺,探索“科學家+工程師+產品經理人(企業合伙人)”、“科企聯合攻關+應用場景首用+接續采購”新模式,實現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無縫銜接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)29.加強金融支撐。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省新質生產力投資平臺,賦能各市開展重大產業項目、人才團隊投資和招引,瞄準未來產業方向,投早、投小、投長期、投硬科技。優化調整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,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合理設定新興產業引導基金相關母子基金存續期。加快形成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,覆蓋“科創+產業”全生命周期,“政府引導+市場化”的基金矩陣。推動金融機構加大新興產業信貸投放,加強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。支持金融機構與創投機構開展投貸聯動、投債聯動、投保聯動。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加快上市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財政廳;配合單位:省國資委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、安徽證監局、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)30.加強要素供給。發揮省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工作專班常態化會商機制作用,加強分級分類調度,健全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。更加注重項目招引階段的要素投入,加快核準備案、規劃選址等前期工作,加強用地、用林、用能、用水、環境容量等要素保障,推動項目早開工、早建成、早達產。探索新型產業用地供應模式,鼓勵通過集中入園、彈性年期、先租后讓等方式降低初創型科技企業用地成本。(牽頭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;配合單位:省自然資源廳、省生態環境廳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、省應急管理廳、省林業局、省能源局等)31.引育產業智庫。引育一批專業性強、影響力大、資源豐富的咨詢服務機構,針對重點產業開展戰略性、前瞻性、綜合性研究,面向政府和企業開展線索研判、項目招引、產業培育、政策評估、管理運營咨詢等全流程服務,暢通建言獻策渠道,填補政府決策“盲點”。(牽頭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32.優化投資環境。落實《安徽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》,大力實施創優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舉措。推動“綜合查一次”聯合執法檢查,提高行政檢查質效。常態化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,完善企業訴求收集、辦理、督查反饋機制。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,加強知識產權保護,深入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,持續凈化網絡空間,嚴格規范涉企案件辦理和跨區域執法。(牽頭單位:省政府辦公廳;配合單位:省發展改革委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、省公安廳、省司法廳、省市場監管局等)33.調整組織體系。優化產業推進組設置,充實工作力量,明確職責分工,強化省市協同。充分發揮“雙招雙引”綜合服務平臺作用,堅持“市縣吹哨、專班報到,專班吹哨、部門報到”、“企業點題、部門答題”,協調解決實際問題,切實為基層減負賦能。(牽頭單位:省政府辦公廳;配合單位:省各新興產業推進組辦公室)
安徽省人民政府
2025年4月17日
-- END --